原文作者:陈博 发布时间 :2015-02-13
从参与墨西哥高铁受阻到近日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风波 ,中国企业在尚未真正整体进入世界经济舞台中心时,便已感受到了国际投资贸易中潜在的复杂性。实际上,海外投资与并购的举动已经超越了一般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的范畴,企业“走出去”时要主动规避在海外从事经济活动时的短视行为 ,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受挫“向后转”的风险 。
从近期被广泛关注的几起案例来看 ,我国企业亟待结合自身发展战略通盘评估当地政治 、社会发展态势 ,且风险评估的侧重点应随着对象国别不同作出相应调整。同时,相关专业机构的职能需要得到进一步强化 ,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对国外局势与“人情世故”缺乏足够了解,往往在海外市场寸步难行。在这方面 ,欧美多数发达国家均有官方职能部门定期发布权威性海外政经信息咨询。以法国为例,其国际投资署每年均会发布详细的投资信息报告 ,涵盖了法国内外的详细投资信息与分析 ,供国内外投资者参考。
中资企业在拓展海外业务时 ,往往缺乏协调沟通 ,致使不同中资企业容易在海外市场上投标同一项目时陷入杀价的恶性循环 ,本有可能的“共赢”变成了“俱伤”。在非洲、拉美等地区,部分当地中资企业由于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 ,最终使订单旁落他国公司的例子屡见不鲜。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展开正常竞争本无可厚非 ,但海外投资有其特殊性 ,尤其是对当前肩负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中资企业而言,团结一心,保证立足应该是优先选项 。
此外 ,不少中资企业在登陆欧美发达国家的过程中 ,往往面临着来自法律层面更加严苛的监管 。在大部分欧盟国家内部,劳务及环保成本是远远高于国内的 ,中资企业在进入上述国家市场前 ,应仔细了解当地相关法律法规,以便更好地规避法律风险。虽然大部分欧洲国家目前已经实现了货币统一 ,但欧元区内部国家对税收的规定则各有不同 。曾有某家已成功进驻欧洲某国的中资企业 ,在将业务扩张至邻国后 ,由于缺乏对当地避税规则的掌握 ,最终被当地法院判处巨额罚金,蒙受了巨大损失 。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舆论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给予了高度关注 ,但也有几个误区需要厘清。
首先 ,中资企业在海外遭遇意料之外的“拦路虎”并非只在近两年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和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资企业受到的关注与压力亦在增多,任何一个海外项目的夭折甚至是暂缓均有可能被过度解读 。在这种情况下,舆论有责任对本国企业给予更多的“宽容”,为其“减压” 。其次 ,即便近年来国际整体经济形势仍处于初步企稳复苏的大环境,不少国家政府与企业仍然对外资进驻持谨慎态度。在股市上常见的“低位抄底”说并不完全适用于国际投资与并购,在关乎本国金融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问题上 ,任何政府都不会迁就于“有钱的任性”。最后 ,市场布局不同与商业利益分配是中资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必须学好的课题,部分项目受阻本是正常经济规律的体现 ,人们既无需因此对中资企业走向全球的前景过度悲观 ,亦不必妄自菲。什阶苑 。
(本文章摘自2月13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