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 :2016-10-09
提及国企改革,很多人会觉得离自己的生活有些遥远 ,似乎对于非国企员工来说,国企改不改、改成什么样都与自己关系不大 。但实际上 ,我们国庆出游坐上的高铁 ,背后是国企强大科技力量的支撑 ;我们在西藏把拍下的美景发到朋友圈,最熟悉的APP背后,是国企电信基础设施在偏远地区的覆盖。而从我国宏观经济大势来看 ,国有经济运行良好与否,同样影响着每一个人。这不仅在于国企利税最终会惠及每一个人 ,更在于国企对于整个中国经济良好运行和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去年8月 ,对于国企改革有一件大事 ,那就是《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公布,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1+N”中的“1” 。一年之后,与“1”配套的“N”如今已经达到了18个 。目前 ,已经明确了21家试点企业和5个试点省市的名单。一些试点的成效已逐步显现 ,各地共启动国企国资改革试点147项,已有50项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重大改革方面 ,已有17个省市开展分类工作 ,全国国有企业改制面已超过80% ,中央企业所属企业中 ,股权多元化比例已达到67.7%。
随着国企改革“1+N”文件体系不断完善 ,试点的不断推进 ,国企改革的方向渐趋明朗 ,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从文件颁布阶段转向更具体的落实阶段 ,国企改革试点单位已经或即将进入改革实施期,顶层经验也将逐渐来到总结推广期。理清国企改革的思路方向 ,关系到多个维度的理解 。
从制度维度来看 ,国企改革在宏观上涉及混合所有制改革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制度的破题 ,在微观上又涉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法人治理结构、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 、薪酬和用人制度方面的改革。宏观上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各类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通过优化组合 ,形成新的生产力。微观上 ,企业董事会建设稳步推进,宝钢 、新兴际华等5家企业董事会采取市场化方式选聘经理 。通过切实落实和维护董事会依法行使重大决策、选人用人 、薪酬分配等权利,保障经理层经营自主权,国有企业才能真正地成为市场主体。
从功能分类维度来看 ,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实行分类改革 ,将推动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入融合 。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能力,尽快改变目前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的局面 。对于商业类国有企业 ,应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 ,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实现优胜劣汰 、有序进退 。其中,对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应使之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 ;对于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 、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 ,要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同时支持非国有资本参股 ;对于自然垄断行业的国企,如铁路 、电网 、基础电信 、管道等基础设施行业,应放开竞争性业务 ,吸收地方政府和民间资金投入 。
从资本运营到具体行业的维度看,国企改革涉及如何实现由管资产向管资本的过渡,以及行业领域的优化重组 。由管资产向管资本的监管理念转变,将使国有企业更多地触及资本领域。目前 ,新一轮国企改革确定的两大基金——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和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全部出炉,同时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稳步推进 。具体到行业上,近期央企重组不断推进 。随着兼并重组工作的推进 ,国企的结构将更加优化。横向上的央企合并将使央企的主业更加突出 、优势更加明显 ;纵向上的去企业层级 ,将使企业层级数变少 ,过剩产能 、长期亏损企业将被淘汰。大刀阔斧地对国企进行资产优化重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做强高效资产、盘活低效资产 、淘汰无效资产 ,提高国有资本使用效率 。
总的来看 ,近期国企改革举措频繁落地 ,意味着今后一个时期 ,国企自身提质增效、国企之间优化重组、国企与社会资本之间取长补短等诸多方面 ,都将驶入快车道 。
本文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