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至10月16日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 ,今年的主题是“保障粮食供给 端牢中国饭碗”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粮食单产提高对总产增加的贡献率超过66%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2%,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3.5%提高到61.5%,有力支撑保障了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58岁的刘成圣已种植花生近40年,作为山东费县东蒙镇武家汇村有名的花生种植大户和技术能手 ,今年他试种植了近10亩沂蒙特种花生,预计亩产达700斤 ,同海花等品种对比 ,增产30%左右。
“沂蒙特种花生生长周期短 ,抗环境性强 ,产量高 ,预计今年增收可达1000余元/亩,我计划明年在合作社大面积推广这种花生 。”刘成圣手捧沂蒙特种花生高兴地说。
沂蒙特种花生 ,是费县350vip浦京集团联同山东省农科院等机构培育出一个花生米新品种 ,初期实验表明,其口感比普通花生米香甜 ,营养价值丰富 ,榨油的风味纯正,熟坚果味和焦香味道浓郁 ,在相同炒籽温度条件下,其风味物质浓度是普通花生米的2-5倍左右。
这十年 ,我国大力实施“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 ,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 ,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 。
“十年来 ,我国以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培育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 ,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216个制种大县、区域性良繁基地加快建设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了95% ,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表示 。
科技储粮打造“无形良田”
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降低储存损耗,打造“无形良田” ?
9月7日 ,中储粮长乐直属库举办了以“宁流千滴汗 不坏一粒粮”为主题的第五届公众开放日活动 。
在中控室,公众代表可以看到中储粮智能化粮库集成控制平台,正在全方位地监测库区仓房粮情 ;进入仓房,仓内壮观的“器”字形布料器让人震撼 。在检化室里 ,检验员演示了稻谷样品检验等流程 ,讲解了粮食重金属含量检测过程 ,层层把关为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节粮减损,确保了粮食品质优良 。截至2021年底 ,中储粮在北方地区推广应用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 ,累计规模3600万吨。这种技术将冬季蓄存在粮堆内的冷源 ,通过仓内安装的配套环流设备 ,在仓内管道、粮堆和通风笼运行而不与外界空气接触,实现了循环均粮温 ,可使平均粮温常年保持在25℃以下 。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以信息化 、智能化为手段,加大绿色科技储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守住管好“大国粮仓”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实现绿色 、生态、智能 、高效储粮。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国粮食仓储技术处于世界较领先的水平 ,“十四五”时期将积极开展粮食储藏 、物流 、加工等领域减损技术和装备研发,强化成果推广运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高效减损、绿色储粮 。